“隔岸观火”意思是说:如果敌方内部分裂、矛盾激化,相互倾轧、势不两立、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、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。
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、让他们互相残杀,力量削弱,甚至自行瓦解、从而达到兵不血刃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。
曹操乃一世之奸雄、隔岸观火的伎俩玩得是炉火纯青。
公元202年,袁绍一病不起,继而去世。
三个儿子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:长子遭摒弃在外,权力由次子接管。
幼子支持这一决定。长子当然不买账、为此、袁家兄弟开始互斗。
当时,狡诈的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一次机会,于是发动攻击。
然而、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斗置于一旁,团结御敌。
曹操撤回部队、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去酝酿内战。袁家兄弟又各持已见,战争逐步升级。
此后3年,曹操充分利用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,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土。
公元205年,曹军袭击并杀死了袁家长子。此时,曹操已经占领了袁氏家族的大部分领地。
袁家两兄弟被迫逃离自己的疆土。跑到北方乌桓寻求庇护。
两年后,即公元207年,曹操对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族发动袭击。
一番长途行军后,曹军推毁了乌桓族,并杀死了族首领,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。他们又投奔到公孙康的麾下。
平定河北之后,夏侯惇等人劝曹操说:“辽东太守公孙康一直没有臣服我们。现在袁熙、袁尚又去投奔他,必定成为我们的后患。
不如趁他们还没有防备之际就去讨伐,这样就能取得辽东了。”
曹操却笑着说:“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。几天之后,公孙康会把二袁的首级亲自送来。”
诸将都不相信。没过几天,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和袁尚的首级送来了。众将大惊,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。
曹操大笑说:“果然不出奉孝所料!”
说着,拿出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一封信。
郭嘉在信中写道:“如果听说袁熙、袁尚去投靠辽东,主公千万不要加兵。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被吞并之后,二袁去投奔他。
倘若率兵去攻打他,他们肯定并力迎敌,欲速则不达;倘若慢慢地谋取,公孙康、袁氏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方。”
原来,袁绍在世之日就一直有吞并辽东之心,公孙康对袁氏家族恨之入骨。
这次袁氏二兄弟去投奔,公孙康就存心想除掉他们,但又担心曹操引军攻打辽东,想利用二人助己一臂之力。
所以,袁熙、袁尚二人来到辽东,公孙康并没有马上相见,而是派人迅速前去探听曹军的动静。
当探子回报曹操并无攻打辽东之意时,公孙康立即将衰熙、袁尚斩首,使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。
鬼谷子《中经》有言曰:“解仇斗郄,谓解赢微之仇;斗郄者,斗强也。”
解仇,说的是调解弱小者的仇斗;斗郄,说的是令有嫌隙的强者相斗,以便我们既控制住弱者,又控制住强者。
人性就是微妙,有时候不是败给对手,而是败给自己。
袁氏兄弟面对强敌,能够齐心协力、一致对外,使得曹操不敢轻举妄动;
但是外界的威胁一旦解除,又开始相互争斗,从而给了虎视眈眈的曹操可乘之机,让他得以各个击破,并逐步蚕食袁氏地盘。
这已经展现了曹操的高明之处。但是,更高明的还在后面,慌不择路的袁氏兄弟竟然逃至公孙康处避难。
对此,素有“鬼才”之称的谋士郭嘉是深知公孙康与袁氏家族间有“隙”,故曾献策于曹操,正好可以利用公孙康之手借刀杀人,免除后患。
可叹,这袁氏兄弟本想找寻避难所,没想到竟然是羊入虎口。
所以,表面看来意氏兄弟是死于曹操与公孙康之手,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死于人性的自私贪婪和愚昧上。
–END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