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固安县严格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提高站位、对标对表,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地落实,取得了明显效果。
一、高标准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
(一)农村厕所革命应改尽改 截止目前,我县累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79706座,改造完成率93%,达到一类县标准(90%以上)。
(二)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 采取“户集中、村收集、乡转运、县处理”的垃圾处理模式,实现村庄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。
(三)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著 通过接入城镇管网、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、小型湿地等方式,村庄生活污水管控率达到100%。
(四)乡村绿植大幅度提升 近年新增造林8万余亩,全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7%。
(五)努力建设四好农村路 乡村道路硬化1840公里,连村路和街道硬化率达到100%,实现全覆盖。
(六)照亮美丽乡村林间路 累计安装太阳能路灯2.4万盏,村庄亮化实现全覆盖。
(七)高质量打造美丽庭院 建成美丽庭院64057户,打造精品庭院28700。
二、创新工作思路,努力打造美丽乡村
(一)大力实施村庄“门前五包”(包净化、包绿化、包亮化、包美化、包秩序)责任制。
(二)全县范围内公开招募聘用了261名人居环境整治社会监督员,实行网格化管理,有效监管农村人居环境。
(三)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和村庄清洁程度,对全县域范围内村街评定星级、挂星标,实施奖惩责任制。
三、结合乡村振兴,提高群众幸福感
按照“全域整治、连片打造、三区同建、四村联创”总体思路,探索出四种乡村振兴发展模式。
(一)“联村并建”型 几个相邻村街共建共享,典型代表为“林城万人温泉小镇”组团。按照“集体开发、村民入股”的模式组建村街新民居开发公司,推动村街环境面貌和产业结构一体改造提升。
(二)“园村结对”型 农业园区和村街结对发展,典型代表为“周家务村+卡尔叔叔幸福农场”组团。将京剧文化、民俗旅游、休闲采摘融为一体,全力打造集现代农业、休闲小镇、戏曲文旅、田园生活为一体的特色小镇。
(三)“村企融合”型 村街和企业融合一体,典型代表为“北房上村+枫林庄园”组团。采取村企密切合作,一体化开发、企业化运营方式,将农业结构调整与村庄文化旅游开发融为一体。
(四)组团“产村共进”型 由一个主导产业带动村街共同发展,典型代表为南王起营及周边村庄组团。该村被誉为“京南花木第一村”,发挥传统优势,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产业,走出了一条专业化、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路子。
四、完善工作机制,创建大美乡村
为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,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工作机制。
(一)责任落实机制 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总负责,定期调度工作,协调解决重大问题。
(二)协调推动机制 县人居办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组织文明办、妇联、交通局、综合执法局等县直责任单位定期召开会议,协调解决重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,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顺利推动。
(三)资金管理使用机制 按照“以乡镇(园区)为责任主体、三级共同帮建”的要求,遵循“统筹兼顾,突出重点,公开公正,讲求效益”原则,省、市、县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,必须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村、具体项目。
(四)台账管理机制 县人居办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,建立工作台账,各相关单位按照任务分工,认真统计汇总相关数据,保障台账数据及时准确,形成台账管理的长效机制。
(五)工作考核机制 制定固安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,开展“红黑榜”活动,每两个月考核一次,将历次考核结果平均成绩计入各乡(镇、园区)年终考核。
(六)长期管护机制 针对垃圾治理、农村改厕等后期管护,建立健全一整套管护机制。垃圾清运实行PPP模式,做到日常日清;农村改厕后期管护,全县范围内建立12个维修站点,公开服务电话,保障厕所坏了有人修,粪污满了有人抽。
(七)坑塘管理机制 全县域农村坑塘建立档案,实行“一坑一码”“一坑一长”的管理机制,对坑塘进行分类打造,实现坑塘应绿尽绿、应美尽美、应管尽管,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。
固安县以此为契机,不断完善工作机制,持续提升管理水平,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提升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|